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零售經濟學(一)

偶然翻到好幾年前買的舊書《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英文版原名為Undercover Economist),看到第二章的標題「超市不想讓你知道的秘密」,因為過年後就要去接一個零售業的案子,所以就再讀了起來。

但我很快就回想起之前為什麼沒有把這本書看完(書籤還夾在書的中間):真的很難懂!雖然封底上的介紹文字說《經濟學人》和《芝加哥太陽報》都稱讚這是一本不錯的經濟入門書,我對第二章反覆出現的「價格鎖定」卻百思不得其解。想到多年前也看不懂類似的《反常識經濟學》(英文原名很聳動:More Sex Is Safer Sex)時,一氣之下買了原文版來看,才發現中文版的翻譯真是%#@X*,所以這次我也決定弄原文版的Undercover Economist來看。

果其不然,英文版還是比較容易看懂。原來「價格鎖定」並不是我想像的把價格固定住的意思(你是不是跟我想的一樣?),而是「Price-targeting」的翻譯。根據前後文的關係和我對行銷的理解,應該是指「利用價格來瞄準目標顧客」的作法。反覆對照中譯本和原文版後,儘管我不認為它像《反常識經濟學》翻的那麼糟,還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例如在提到經濟學所謂的「效率」時,《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的文字是: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遠見乎?短視乎?

《天下雜誌》在去年4月中出刊的495期做了一個Big Data的特別企劃,性質相似的《遠見雜誌》也在今年開年的319期推出了同樣主題的特別企劃。比起《天下雜誌》來,《遠見》這次的份量更多,內容也略勝一籌。

儘管我認為Big Data現在仍處在hype的階段,我還是非常樂見國內的雜誌願意用這麼多篇幅介紹這個2012年突然變夯的名詞(畢竟這可能關係到我未來的飯碗啊!)。由於這次《遠見》刊出的內容很多,我也還沒全都看完,所以在此我只提出一點點看法。

特別企劃的第一篇文章就提到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先生,而且引用他的話說「先有了雲端,才有大數據」。雲端這個名詞確實比大數據(Big Data)這個名詞早出現,但大數據這個東西其實早就有了,兩者也沒有因果關係。不過我們不是在研究Big Data的歷史,就尊重張董事長的意見。我真正有意見的,是他的以下看法: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是聰明還是笨?

最近台電員工為了爭取年終福利,不惜揚言「讓台灣變黑暗」,台灣電力工會並在記者會中指出,政府要台電推動的智慧型電網政策估計花費新台幣1390億元是個「錢坑法案」

我非電力專家,無法評論台電工會所言是否正確。不過所謂的智慧型電網(Smart Grid)因為是Big Data的潛在應用之一,所以符合這個部落格的主題。首先我要引用經濟部在「智慧電網推動小組」第一次會議對媒體發佈的訊息,全文請見中央通訊社網站
經濟部表示,智慧電網是透過資訊、通信與自動化科技,建置具智慧化發電、輸電、配電及用戶整合性電力網路。......藉由上述示範計畫,台電預計明、後年規劃不同套時間電價制度(即尖、離峰用電有價差),將鎖定智慧電表用戶進行試驗,由用戶選擇使用哪套時間電價,希望能在2015年先建立1套家戶時間電價制度。......時間電價是否落實可能會影響智慧電表推動速度,需先建立使用時間電價的誘因,一旦用戶覺得有利時才會選擇。......當尖、離峰價差越大,時間電價效果越顯著,預計未來兩者價差約2至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