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零售經濟學(二)

我在「零售經濟學(一)」裡提到了Tim Hartford寫的《Undercover Economist 》,它的中譯版在作者簡介裡提到這本書「與《蘋果橘子經濟學》雙雙被視為近年來最重要的財經著作」。(2006年,我在誠品用台幣280元的低價買到了《蘋果橘子經濟學》的原作《Freakonomist 》,所以不知道中文版翻得如何。但是這本書真的挺有趣的,如果你對於利用資料分析來推論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有興趣,不妨買一本來看看。)

如果我沒記錯,《Freakonomist》的很多結論是作者透過分析大量、長期的實際資料所得到的。相較之下,《Undercover Economist》偏向利用經濟的理論來說明我們看到的一些現象。對我來說,資料呈現的分析結果比較有說服力,所以難免會懷疑Tim Hartford的理論是否「正確」。

例如他提到認同有機食品的顧客可能比較不在意價格,因此有些超級市場會把有機食品跟一般食品的價差訂得遠高於兩者在成本上的差異,也就是用了這種稱為Self-targeting的方式讓客人「自投羅網」。但是Hartford的理論到底是否為真?也許可以利用賣場的資料庫,把常買有機食品的顧客跟其他顧客區隔開來,分析他們在購買其他商品上的行為,否則他們有可能只是一群崇尚自然有機、卻不得不接受高訂價的消費「受害」者。

農曆新年過後,我就會身兼二職,除了繼續為現在的保險業客戶服務,也開始會協助一家知名連鎖賣場的顧客分析工作,希望可以在那邊驗證一下Hartford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