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美國電機博士頭銜,目前在某專業分析軟體公司專研資料探勘(data mining)的張維斌,當年就是看了這本書,改變生涯的路徑。雖然念電機,他卻只對機率、數學有興趣,透過這本書,張維斌確認了分析資料、歸納趨勢類的工作,遠比整天對著電路板更適合自已。浸淫10多年下來,他果然樂在其中,也打響名號。「對我最大的好處,就是工作再也不用自己找,」張維斌笑著說。其實當初我要表達的意思是最近這幾年做的幾個工作都不是自己主動投履歷找的,卻不知透過記者的筆竟然變成有點「臭屁」的感覺,真怕以後因此找工作會被新雇主刁難。
不過如果今年10月號《Harvard Business Review》所說的沒錯,我應該就不用擔心才對。這本期刊不僅當期有大量關於Big Data的篇幅,其中還有一篇文章的篇名叫做「Data Scientist: The Sexiest Job of the 21st Century」(那我不就是Sexiest Men之一了?)。從事這一行的我,當然希望這類工作越夯越好,只是我仍無法放下心中的疑問:為什麼台灣的就業市場還看不到這種現象?是因為台灣起步較晚,還是經濟規模太小?還是這股熱潮其實根本是資訊廠商炒作的結果(也就是英文所謂的hype)?
我最擔心的是最後一種狀況(因為這可牽涉到我的飯碗)。我看過一家廠商展示所謂的Big Data分析工具,負責展示的工程師在現場直接處理數以億計的大量資料,幾秒內馬上就可以產生分析的圖表,速度的確超快。然而我只看到常見的銷售趨勢圖表在瞬間產生、更新,卻看不見其中有任何真正的「insight」。在商言商,站在客戶的立場,我一定會問這種昂貴的工具如何可以幫我賺錢(或省錢)。只是我相信這家廠商在場的人沒有一個能回答出來。
我也看過某個廠商說明他們文字採礦工具使用了多高深的技術,所以能對社群網站上對企業的評價發言做怎樣怎樣的分析等等。但我也看不到企業如何可以在做昂貴的分析工具投資後,利用分析這些評價的結果幫企業獲利。也許是個人才疏學淺,無法領略其中奧妙。可是如果連我這個做分析的人都無法說服,要如何說動企業的老闆掏出大把鈔票買這些工具?
希望專家學者以後可以少寫些Big Data的浪潮已經來臨的文章,我已經知道。我更想知道的,是Big Data對大多數企業的效益如何展現,而不是少數幾家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的案例。We are not Google or Facebo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