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電力專家,無法評論台電工會所言是否正確。不過所謂的智慧型電網(Smart Grid)因為是Big Data的潛在應用之一,所以符合這個部落格的主題。首先我要引用經濟部在「智慧電網推動小組」第一次會議對媒體發佈的訊息,全文請見中央通訊社網站:
經濟部表示,智慧電網是透過資訊、通信與自動化科技,建置具智慧化發電、輸電、配電及用戶整合性電力網路。......藉由上述示範計畫,台電預計明、後年規劃不同套時間電價制度(即尖、離峰用電有價差),將鎖定智慧電表用戶進行試驗,由用戶選擇使用哪套時間電價,希望能在2015年先建立1套家戶時間電價制度。......時間電價是否落實可能會影響智慧電表推動速度,需先建立使用時間電價的誘因,一旦用戶覺得有利時才會選擇。......當尖、離峰價差越大,時間電價效果越顯著,預計未來兩者價差約2至3倍。這篇新聞提到,時間電價制度要透過智慧電表試用戶來試驗,而時間電價制度又會影響智慧電表的推動速度,這不就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但就是沒有提到時間電價有什麼好處。
之前提到的《Taming The Big Data Tidal Wave》這本書正好講到智慧電網和身為重要元素的智慧電表(Smart Meter)。現在台電是利用人工抄表的方式,每隔幾個星期派人去抄下電表上的數字;但智慧電表可以做到每隔幾分鐘就把數字自動傳回,不需人工抄表。除了取代了人工作業,花大筆鈔票換智慧電表究竟還有什麼好處?
這本書的作者指出,電價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透過不同時間的不同電價去改變用戶在尖峰時段的用電行為,我們要花錢冒著空氣污染或核子事故的風險去蓋電廠就是為了應付尖峰時段多出來的用電量,如果尖峰與離峰的用電可以平衡一些,就不用蓋那麼多電廠了。由於智慧電表可以每隔幾分鐘就記錄一次用電量,電力公司就可以區隔出不同用電模式的用戶,分別設計不同的電價計算方式,鼓勵大家少在尖峰時段用電。以現在一或兩個月才用人工抄表的方式,大部分的用戶根本不會知道自己在尖峰與離峰的用電量。
以前我幫國內某電信業者分析通話行為時,曾經把他們的用戶分成幾群,其中一群用戶的行為讓我至今依然印象深刻:這群用戶多半是在午夜前後講手機,平均每通都講很久,而且通話的對象集中在一個門號上。從這種行為來看,應該是戀愛中的男女,而比對這些用戶的年齡,的確是適合談戀愛的階段。這群用戶顯然非常適合所謂「熱線」的租費方案。
如果電信公司幾年前就可能利用分析找出用戶適合的通話計費方案,只要智慧電網能成功設立,台電也願意投入分析,設計出多種時間電價方案絕不是難事,我們也不需要蓋那麼多電廠。只是從過去政府與台電的作為來看,可能要來個大改革才有辦法吧!否則只是裝設了Smart Grid,卻仍由一個Dumb Company來管理,那就真的是錢坑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